揭的来源

新百家姓排名:253

“揭”姓源于揭阳:
①《万姓统谱》“揭”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
②《揭阳文史》总第12集《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
③《万姓统谱》记载:“《汉书·功臣表》文中有安道侯揭阳定”。
④大埔名贤温廷敬《潮州福佬民族考》中云:“潮州自秦·史禄将率戍揭阳岭,后皆家焉。南粤为揭阳令降汉之史定,当即禄后,以官为姓者”。
⑤《揭阳县志·宦迹》:“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
⑥《辞海·文学分册》言揭氏为元文学家(今江西丰城),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豫章丛书》为其诗文集,揭斯亦称其祖先因官揭阳,遂以揭为姓。
⑦和揭斯同时之范椁、《赠揭景哲茂才别》诗云:“司揭本楚官,子孙以官氏,揭阳汉建侯,氏(笔者注,指揭姓)突出于史,回源而异流……驱与燕山市,路遇子揭子,为我述其先,本自司揭姓,及乎盱徒洪,著与揭阳通。以兹究其源,濒海而南东,南东烟涛恶,将身犯蛟鳄。远拜故侯坟,遗踪尚如早……”。
⑧《辞源》“揭”词条:“姓,安道侯揭阳定之后,改为单氏,江西建昌府多此姓。” 遗世独美潮汕之光 上述资料,确证全国各地揭姓,皆源出于揭阳县。虽为稀姓,其流亦代出名贤;《万姓统谱》言:《元史》记载中有揭轨;《辞源》独标之揭斯;范《范德机诗》集中之揭景哲,皆籍豫章郡。据饶宗颐《郭之奇年谱》:“永历三年(1649)二日,兵部尚书揭重熙兵败程乡(《小同典纪年》)。”现代高州有揭培支(见《高州文史》)。
上为揭姓分布大略。
之所以说“揭姓在中华姓氏史上是遗世独美,潮汕之光”,理由是:
①《姓氏总论》中情趣盎然的奇僻姓氏三百近四百个中未见,潮汕地区也然。仅于《万姓统谱》里一见,释词仅见《千家姓》之一句。
②“史”为以官为姓,“揭”为以古县名为姓。《万姓统谱》中列“揭阳”为一姓,这在中华姓氏史中为孤例,比“欧阳”、“司马”等复姓来是独具特色,后“揭阳”改为单氏(见上文),这在表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县地名俗称的姓氏中亦仅一见。
③“揭”姓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纪念性,从范诗“远拜故侯(指史定)坟,遗迹尚如早”可见一斑。④景贤意义深厚,从揭阳关帝庙之灯橱联、温廷敬之《潮州福佬民族考》文、揭阳县城学官名宦祠之入祀史定、范之赠揭景哲诗等可见。
⑤蕃衍路线与全国各姓异,即从南往北。综上述,潮汕之揭姓实为中华姓氏库中之珍品。 二千年前始祖因揭阳得姓 揭氏的由来与2000多年前岭南的一段历史有关。揭氏始祖揭猛原名史定,曾任汉武帝的护驾 将军。公元前135年,因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因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侯,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
揭氏的分布:
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之众的揭姓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揭阳县志》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公元前一三五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侯,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又在何处,至今仍是谜。揭姓望居襄城郡(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
历史名人
揭 猛:原姓史,名定,汉代汉元鼎年间广东省揭阳首任县令。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汉武帝派入岭南平息闽越、南越之乱,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后羁留为南越揭阳县令。揭阳是中华揭姓子孙的发祥地,而揭猛就是揭姓的启姓始祖。
揭 柏:晋代惠帝时人,揭猛之十九代孙,字寿龄,以春秋月经,任广州刺史。建武末年,改守海陵,所任多善,与陶侃(公元259年-公园334年),东晋庐江浔阳人,初为县史,渐至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他精勤史职,常勉人惜光阴、为人所称”齐名。
揭 仪:陈宣帝时人,揭猛之二十七代,字高生、以尚书传义及第、初任江东太守,后改守建康(相当于江苏省南京市市长),升中书侍郎。
揭 漳:唐宪宗时人,猛之三十四代孙(震公之长子),字淑安,于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以明经授南昌路录事。
揭 暄:清时人,数学家、军事家、天文学家,其传世之作有《璇玑述遗》、《揭子兵经》、《揭子战书》、《周易得天解》以及《道书》、《射书》、《星书》、《火书》、《舆地》、《水注》等共十七部。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历史等众多领域。
揭文徽:唐昭宗时,揭猛之三十六世孙,字镇;镇以御寇功封护国将军,乾宁二年升仆射,以讨上官逢之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持节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揭伯徽:宋代人,揭猛之四十四代孙,苏东坡称之为“江南揭书柜”也。为宋元佑癸酉举人,官授杭州知州。
揭傒斯:元代文学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省丰城)人。因卢挚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艺文监丞,曾参加编修辽、宋、金三史。死后谥文安。欧阳玄《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傒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伟然有盛唐风”。揭傒斯的《渔父》、《高邮城》、《杨柳青谣》、《秋雁》、《祖生诗》、《李宫人琵琶引》等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秋雁》诗,别有寄托,写出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诚如《至正直记》说:“揭曼硕题雁,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揭傒斯还有一首《女几浦歌》,用民歌体描写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风浪如何险恶,总是无所畏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刚毅勇敢。揭傒斯的散文多宣扬封建伦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读的作品。如《与萧维斗书》、《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都认为“独善其身”不是一个政治家的风度。《浮云道院记》、《胡氏园趣亭记》,反映出一种封建时代文人的闲适情趣。著有《揭文安公全集》14卷,补遗1卷。
揭佑民:元代广昌县(今江西省)人,后寓居旴江(又名建昌江),自号旴里子,晚年又号希韦子。泰定年间官邵武经历,以正直而有才能闻名。好游览,每遇到故都遗迹,往往徘徊悲歌。著有《吁里子集》。
郡望堂号
1、郡望
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领二县,繁昌、定陶一同侨置。郡侨置于春谷县,安帝隆安(397年-401年)后曾移置历阳,晋未省郡,二县改隶淮南郡。
堂号(缺)
============================================================
【揭姓宗祠通用对联】
〖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豫章公储材孔亟;
邵武丞抗直有声。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富州人揭傒斯,字曼硕,早年就以文才出名,大德年间由程钜夫、卢挚推荐入朝,曾三次人翰林,后官授经郎,教授贵族大臣子弟,深受文宗器重。元统初年官至侍讲学士,参与修撰《经世大典》及辽、金、宋三朝史,死后追封为豫章郡公,谥文安。文章严整简洁,诗尤其清丽,有《文安集》。晚年时,丞相曾问他治理国家什么最关键,他回答说:“储材(储备人才)最亟。”下联典指元代广昌人揭佑民,后寓居旴(Xū 音虚)江,自号旴里子,晚年又号希韦子。泰定年间官邵武经历,以正直而有才能闻名。好游览,每遇到故都遗迹,往往徘徊悲歌。著有《吁里子集》。
-----------------------------------------------------------------
〖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侯封安道,系朔朝阳,赐氏历千年,犹想见先代忠诚,手擎国图归汉室;
地处上淇,派分建邑,族居传八叶,更深幸后人奋起,重修祖堂报宗功。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揭猛(史定),是中华揭姓始祖。始祖揭猛,本姓史,名定,史焕公之长子也。汉文帝已卯(公元前162)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司马迁《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清楚记载:元鼎六年三月乙酉日,史定因功封安道侯,世袭揭阳令。《揭氏族谱》记载:汉武帝发诏书封为安道侯,赐姓揭,名猛。苏轼第三子苏过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所撰的《史揭合序》载:史定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未逾令而东越解兵;翌岁便是武帝元光元年,乃随严助赴南越;至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定以素教聚蓄储者,挚地归汉,收平两粤,武帝旌其忠,发诏书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从这个时期起,岭南地区进入了国家版图,汉文化直接进入,此区开始有了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县郡建置。至今已二千一百一十五年。揭猛(史定)不仅是揭姓始祖,也是《史记》、《汉书》记载在汉武帝时期为国家统一立下了卓越功勋的一位先贤。
============================================================
附录一:【揭氏祖训】
〖揭氏家规〗
据《石城揭氏宗谱》卷三《志家规》载:“安道之家风,固以武功赐姓”、“豫章之世德,胥以忠孝传家”。查阅其宗谱,安道之风犹存,忠孝之道传家。
一、孝悌之训
宗谱生动描述了子女从“母血父精”始,“十月孕成”,“子始生时,魂飞魄惊。肠如刀割,命在幽冥”的情景。后经“三年乳哺”,“手抱带绸”,“席不安眠”;“能行惯走,又忧跌倾”;“忧其致疾,拜佛求僧”;“父为子计,百虑经营。”父母为子女,真是费尽了心机。宗谱教育后代,在父母的“百年垂老”时,应尽儿女的赡养、孝敬之道,即使是“贫难具物”,“半炙杯羹”,“承欢是孝”。儿女有钱,对父母并不是“财谷丰盈”就够了,而是应该“毋假婢仆,事心亲身”。“博亲一笑,胜于三牲。”
对兄弟姐妹,要“亲之骨肉”,“亲爱姐妹,恩及其甥”。“吾兄亲子,毋以少陵,让梨推枣,肩随雁行”。“长兄犹父,长嫂母焉。事必禀命,勿以争杈。吾弟亲儿,骨肉相连,饮食教诲,又以烝烝。”
对亲人故去,“亲故之日,抱恨终天”。“衣衾棺榔,各宜慎旃。”“葬祭虞祥,式礼莫愆。”对于昔己故去的先人,也要“报以尝烝”。
二、闺门之训
训词中明显有鄙视妇女的封建思想残余,认为“古来家祸;悉由妇人。子未娶妻,事亲怡然。一为妻惑,德色谇言。子未娶妻,•骨肉恩联,一为妻惑,析寡分田。”宗谱中教育后代治家之道是“义正为先”,“闺帏燕好,敬如宾筵”。不要计较赀钱“谁多谁少”,“一言一动,正率无偏。”“教老礼宾,察畜鸡豚”。家中的妇女,要“各司职业”,“苦劳均任”。“眠则俱眠,衣食均匀”,“服毋求鲜”,艰苦朴素。对于同乡的妇女,常常“长舌便便”,不要与她们“说人长短”,这是萌生是非之地。宗谱以“商卒周姒”为历史镜子,教育后代不要迷于女色,“美婢娇妾,纵欲流连。商卒周姒,亡镜高悬”。
三、农桑之训
训词教育子孙要勤耕力业,最忌的是养尊处优,不事家业。“胡弗安逸,履后席丰。诚以人心,最怕养慵。一无所用,驰逐难穷。”家训还告诫后代,不是事农,就是求仕,‘两途之外,异端勿攻。”“况尔愚贱,本非素封。一夫不耕,饥啼于宫。一日不积;寒号于童。”宗谱还说,要勤俭持家,“克勤克俭,财用乃通。务留有余,可以御冬。量入为出,毋至匮空。”宗谱中还讲明了小与大、穷与富、积与败的辩证关系。“毋嫌利小,务本有终。积小成大,富可千钟。积之艰苦,败亦从容。”“安闲习惯,奢侈为雄。纵有所得,其败无踪。何如守份,作田舍翁。”“既耕还读,乐在其中。”
四、诗书之训
家训开章明义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一不读书,遂锢于欲。不孝不慈,不悌不睦。犯上作乱,将赤吾族。骄淫奸宄,身亡家复。凡百祸端,皆教不肃。”
宗谱中还有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家敦诗书,胜积财谷。”“毋以家贫,学能致禄。”“毋恃家富,富勿纵欲。富不好礼,如牛似犊。”还告诫说,荣禄官爵,要靠个人奋斗,不能靠钱去买。“买爵公廷,终难免俗。”在教育子女上,不要以子女天资的贤愚,而轻易决定是否让子女读书,“毋以子愚:,辄废卷轴”,贤而不勤,“乃免放逐”。只有这样,才能“况我家声,书香继续”,“耀祖光宗”,“世家青箱,斯为望族。”
五、非为之诫
宗谱的诫词;是充满辩证思想的。诫曰:“人有不为,而后有为”。非为之诫提及的是诫毒、诫赌、诫饮酒游猎。“嗟彼洋烟,出在四夷。诱人之始,无贤与愚。”“渐染日久,毒入心脾。”“富人典业,贫子典妻。”“终年皆卧,荒业废时。”“嗟嗟夷祸,莫烈于斯”。
“不睡烟床,是好儿孙。”另外,赌也是害子害孙的祸害。“兄弟嬉戏,同场共赌。“输赢千万,厥算无涯。赢则浪费,嫖饮无遗。输则回家,卖子倾赀。”“更有恶者,财丧命随。阴功丧尽,害及子孙。”宗谱还特别提到,酒饮无度,嬉戏游猎,“亦同此讥”。“凡诸非为,戚莫自贻。”
六、争讼之诫
诫词规诫子孙:“祸起于微”。凡事要忍让,不要因为“些小事情,强为较此”,“忿在一朝,祸及兄弟”,“不慎不忍,讼由兹起”。要有宽广的胸怀,“纵我有理,何妨让彼”,“冤结愈深”,要回过头来言归于好就很难了。
七、佛事之诫
诫词告诫子孙在长者死后,只要遵照揭氏家礼“祭奠殡藏”、“惟尽悲怆”就行了,“不作佛事”。宗谱说,佛家“谓人死后,百刑难当。必仗佛法,释愆玉皇,超度出身,乃生天堂。少欠官钱,凭佛填偿。”这是吓人的谎话。“大开道场,三日四宵,致斋休粮,打沙过炼,锣角叮当”。这样做是“易悲为喜”,“伤财败俗”,“见笑大方”。
宗谱还说,对于小儿得病,弄神作鬼,也是十分荒唐的。宗谱认为,“小儿得病,赎魂彷徨。谓被魂魄,窃走他乡。投胎出世,作人儿郎。必靠仙奶,赎魂返房。捉坐替死,说更荒唐。”宗谱还颇有唯物主义成份,认为“魄为形质,魂是气扬。魂气既散,焉能返降?”“魂魄何物,岂能捉攘?”认为只有那些愚昧的妇姨才相信这些鬼话。宗谱还大声疾呼要“读书识礼”,“弗为迷诳。”
八、悖逆之诫
主要教育子孙不要犯上作乱,这与揭氏家族由帝赐姓,以忠孝治家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
〖揭氏杂训、古训〗
《石城揭氏宗谱》还附有“杂训”、“古训”二节。其中,“树家树人须树德,克勤克俭便克家”;“勤以补拙,俭以助廉;劳则思善,逸则生淫”二句颇有意义,特引之。
揭氏家训,有一般中华民族汉族宗谱以传统美德为依规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
(一)家训的训词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如谈到“小”与“大”、“穷”与“富”、“积”与“败”的关系时,强调积小成大,穷可变富,家败则穷,积之艰苦,败亦从容的深刻道理,启发后代克勤克俭,积小成大,居安思危。
(二)不信佛、不信巫。揭氏家族不相信巫医、巫术,认为“魂为形质,魂是气扬。魂气既散,焉能返降?”不信邪。同时,对于先人的祭葬,也主张用家族独特的礼俗,不做佛事。认为做佛事
“打沙过炼,锣角叮当”,“易悲为喜”,“见笑大方”。颇有唯物主义成份。由此观之,揭猛家族,“安道之家风”“豫章之世德”有着其可取的积极意义。
============================================================
附录二:【揭姓典故、趣事】
〖火烧地与车公桥〗
古时候有一日,揭阳县令车公接到了一道密旨,要他在一个月内,把揭姓人全部杀绝,为什么呢?原因是当时兵荒马乱,一个皇帝做了一个恶梦,见一个击剑巨人闯入寝宫,利剑指咽喉。他应声倒地。醒来立即召国师解梦。国师想了想说:“巨人击剑入宫?谋杀皇上,是主妖人造反,‘击’嘛,就是桔;桔子产于南方,也就主妖人必是巢居南方,皇上可查南方地域有无类似‘击’字音的地名,然后令地方官把该地的人斩尽,如此便可根除后患。”后来,在岭南地区查出了一个揭阳城来,而揭阳又是揭家之地。于是皇帝才下了一道密旨。
车公接旨后,反复思虑:“遵旨则枉杀揭家;若不执行,恐犯欺君之罪。”经反复思考,想出一两全之策。当夜,车公暗命一姓“万”的人家迁出,并用火烧万家。事后,车公把火烧万家,揭家已被烧杀,城已成废墟的事写成奏折,呈报朝廷。皇帝看了奏本,自庆从此天下太平,江山稳固。同时,揭氏族人也就被迫他迁。
后来,揭阳人追溯往事,把当时那段被烧的地方,命名为“火烧地”,为感车公盛德,于城东袁厝埕头,建了一座“车公祠”,石桥叫做“车公桥”,以为纪念。
“火烧地与车公桥”在揭阳民间广为传说直至今日,这也许是揭阳揭氏离开封地的原因吧!
揭氏家族的光荣来源于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史定和汉武帝的封赐;揭氏家族的灭族之险起源于皇帝的一个子虚乌有的梦,很有讽刺意味和传奇色彩。
揭猛及其后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台湾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国家。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揭姓民众从揭阳旧地播迁各地,但揭氏子孙从不忘其根。后世所有揭氏乡亲的族谱均称其始祖为猛公,并载明揭阳就是揭氏发源地。揭氏子孙根同心通,亲如一家。不管在哪里,揭姓人士相见,纵使素昧平生,也都以兄弟姐妹相称,表现出浓浓的亲情情谊。揭氏人士这种独有的同根情结,非常纯朴,也非常真切。揭姓人士的深厚亲情,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一段尘封二千余年的潮汕史事
——《揭氏族谱》所带来的信息
·黄赞发·
在潮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可以将其渊源直溯至公元前六千多年。但是,在这上下八千多年的历史中,长达六千多年的时间只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历史,典籍有载的则要迟至秦汉之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以五岭东端的揭阳岭置戍所,就是最早载诸史册的极其浓重的一笔。同时,史禄为南下大军凿渠运粮而后“留家揭岭”,更成为有史记载的汉人入潮第一人。
不过,戍揭岭事,向有争议,《水经注》就以大庾岭为最东之岭,五岭不列入揭阳。在广西修灵渠转饷的史禄远道东来,以揭阳为家,更曾为论者所否定。巧合的是,103年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又一位史姓人物在潮汕地区的远古历史上出现了。他就是潮汕第二位被载入典籍的史定。《史记》称“揭阳令定”,《前汉书》称“揭阳令史定”。《史记》的《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还载明史定归汉后于元鼎六年三月乙酉被册封为安道侯并任揭阳令。因为正史有载,故笔者早在1982年所撰《潮汕先民初考》一文就曾引用。但是,这么一位在粤东乃至整个闽粤赣边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竟有如昙花一现,其生前身后一无余闻,令潮学界不禁为之困惑。
令人振奋的是,去年(2004)11月10日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揭阳召开,江西丰城揭氏族人携上沉甸甸的《揭氏族谱》,和任职于汕头濠江区政府企业投资中心的揭立业先生一起赴会,一下子揭开了西汉初年的这一历史迷雾。会后,揭立业先生携谱抵鄙舍晤谈,使笔者有幸细阅全谱。喜悦之情,自不待说。
揭先生带来的《揭氏族谱》有两部,一是江西丰城谱,二是广东高廉谱。从丰城谱可知,丰城揭氏共修谱14次,初修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过为作《史揭合序》;最后一修在1943年。从几篇序文来看,高廉谱至少也有四修,分别为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及1983年所修。苏过的《史揭合序》也照录不误,还收进了福建汀州连城揭氏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修谱时的几篇序文,显见高廉谱是对照了连城谱的。从诸家序文我们还可考知,连城揭氏源于丰城揭氏,高廉揭氏又源于连城揭氏,故最可引以为据者当推丰城北宋的一修谱,最精当的莫过于苏轼的三子苏过所撰写《史揭合序》。
苏过之所以为揭氏一修谱写序,缘于苏家与史、揭两家的深厚交谊。这在序中交代得十分清晰。简要地说,苏过祖父苏洵与同乡史清卿是莫逆之交,苏过父苏轼对史“以师礼事之”,并与史之子子熙及两位侄子都是“笔砚同志”,故苏过说苏、史是“通家执友”。苏轼曾与史子熙论及汉武平南越事,因而从史子熙处得知,史定之父史焕是子熙的祖先,从史焕到子熙已经是四十四代,而且其史家“旧谱”载明史定“赐姓于汉武,令后人知揭出于史,史、揭允远不可为婚”。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通判杭州,后改知定州,得晤刚中乡举的揭枢(字伯徽),“握谈甚欢”。不久,苏轼又改知允州,过杭州旧治。揭枢刚好知杭,苏、揭得以再次晤谈。揭枢甚博学,苏轼戏称为“江南揭书柜”。言谈间,苏轼“述史子熙家谱,揭原于史”。揭枢“即出其谱,自焕至枢也四十四世矣”。苏轼不禁感叹地说:“君与子熙有伯仲序也”,遂促成了丰城揭氏族谱之修,并命苏过“叙之”。
历史就是这么结缘于有心人。史焕的史、揭两姓后人都是在第四十四代结识了苏轼这位旷代文豪,并由此造就了苏过这篇足以彪炳百代的《史揭合序》,的确是文史学界的一段千古美谈。而今人揭阳潮学学者徐光华先生会前远赴广西、粤西,走访各地揭氏后人,广受揭氏族人的竭诚欢迎,充实了不少揭氏材料,形成了若干专论,率先在第三届潮学会上公布了研究成果,澄清了尘封两千余载的这一潮汕史事,故深为海内外学人,特别是饶宗颐先生的推许,这不能不说是文史学界的又一段当代美谈。古之苏氏,今之徐氏,先后为揭氏正本清源,从而为潮汕远古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不争的史实,而这都是缘于《揭氏族谱》的发现与研究,故可以说这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令人感奋的信息。
细考苏序并证之谱中有关姓原源流考,我们可以对在揭阳那段语焉不详的史事,有了一个较为明辨的了解。可以断定,元鼎六年古揭阳正式纳入国家版图,开始成为隶属中央政权的一个县级建置,其辖区包括当今的粤东以及闽南、赣东南一部分;揭阳令史定的确史有其人,而且是潮汕地区历史上第一位受命于中央王朝的地方官员。史定是中华所有揭氏族人的共同祖先,其父史焕则是史、揭两姓的共同祖先。(按:有谓史定是史、揭两姓族人的共同祖先,实误)。
据谱所载,史定生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十一月十六日,到今年刚好2165岁(按:或曰为2166岁,误了!因公元没有零年)。世居江西广昌,故此当史定有功于汉之后,乃父史焕得以“食爵豫章”。将揭氏谱中所载印证正史,我们已不难展示两千多年前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潮汕史。
秦末汉初,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文帝时感恩于汉朝廷的怀柔政策,上表称臣。赵佗在位长达七十余年,死后孙赵胡继立。闽越犯境,汉武帝应赵胡之请,命王恢率兵援助南越。史定“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但兵未逾岭,闽越王之弟馀善杀郢降汉而罢兵。于是,史定“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粤”。严助带南越太子婴齐北还,为人质;留史定居越,实也为人质。后史定为南越“令揭阳”二十余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相吕嘉判南越,杀汉使。为此,武帝派兵平南越,闽越馀善兵临揭阳。就在这关键时刻,史定“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按:同越)”。“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
史定之令揭阳,似是扑朔迷离,但正史有载,本就应是提之有据的。今《揭氏族谱》的出现,更见毋庸置疑。这应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另一个令人感奋的信息。为此,我们还有理由期盼着有那么一天,典籍所载的秦皇之置戍揭岭,史禄之留家揭岭,以及史禄、史定的关系都能得到透彻的考释。
志载揭猛(史定)有子揭当时继袭侯位,并继任揭阳令。此后,其子孙居停情况就在潮汕的志书上消失了。治潮史者似都一直找不到其后人居潮的蛛丝马迹。还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又带来了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尽管丰城和连城两谱,揭氏三十三世之前都是一片空白,但丰城谱有载,揭猛的第三十四代孙揭震生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居潮州揭阳(按:唐无揭阳,应是循旧说),隐居乐道”,娶姬氏,生二子,长为揭漳,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次为揭钺,生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揭漳考取明经,任南昌录事。后揭钺之长子揭镇官至仆射,因而揭震“以孙贵,赠尚书仆射”。揭震长居揭阳直至去世,“葬揭阳县梅岭界,坟墓存焉”。由此可见,揭猛后人在揭阳传宗接代至少也有九百多年。
揭震之后,潮汕地区已一千一百多年找不到揭氏传人。这是什么缘故呢?揭阳有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个皇帝梦见一巨人“击”剑闯入寝宫,利剑直指其喉。皇帝应声倒地,醒过来后急召国师圆梦。国师认为“击”谐音“橘”,橘产于南方,妖人必巢居南方。只要找到了名谐橘之地,姓谐橘之人,斩尽杀绝,则可保无虞。于是查到了岭南的揭阳揭氏,即密令揭阳县姓车的县令行事。车公接旨后,左右为难。遵旨则枉杀无辜;违旨则有杀头灭族之灾。经反复寻思,终于求得两全之策。当夜,车公一面暗命揭氏族众趁黑逃离揭阳,远走他乡,隐姓埋名;一面一把火将揭家烧为废墟,呈报朝廷。此后揭阳黎众感车公盛德,于城东建一座石桥,称车公桥,并称揭家故地为火烧地。这就是“火烧地与车公桥”的故事。故事不一定是真,但却暗示着揭氏之于揭阳绝迹,可能缘于某种天灾人祸,也暗示着揭氏早已迁徙异地。这也许是故事编撰者的一个假设。
事实也说明了这个暗示或假设。揭震之孙揭镇正是在唐末黄巢起义的战争中“以御黄巢功封护国将军、左仆射”,“持节袁州诸军”,而后定居于袁州。揭镇之弟揭政有三子,一徙赣州,一迁海陵,一移丰城。移居丰城的揭祯成为丰城派始祖。江西各地,揭氏分布极其广泛,其中丰城一派是较旺的一支。前所述苏轼同僚揭枢就是出自此派。福建连城始祖揭五郎也是迁自丰城,为揭镇后人。广东高廉揭氏又徙自连城,始祖揭德秀为揭五郎之十七世孙,于明嘉靖年间入粤抵廉,居石城那蒙。揭氏一族在赣、闽、粤三省各地播衍繁殖,族众殊盛,仅廉江一地即广布八十多村,共三万多众(1983年修谱统计)。据揭立业先生初步了解,除此三省外,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山东、陕西、云南、四川、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省、市、区都有揭氏后人定居,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地也有不少揭氏后裔,海内外各地揭氏族人都敬奉一个共同的祖先———揭猛,并几乎都知道揭源于史,赐姓于汉。所有这些,也都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从两部族谱多家序言,我们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揭氏代表人物,大体都认同了揭猛为共同祖先。至于宋末和元代修谱时刻意模糊族源的良苦用心,郭伟川先生已做了体察入微的分析。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已在明清各谱中得到了纠正。揭氏人才辈出,世代簪缨,完全有能力扭转不实之举,这应是不成问题的。从《揭氏族谱》的风俗记载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地揭氏多以五月初四过端阳节,这也可见其对揭猛的崇仰信奉。原来此俗源于史定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当年选定五月初五为择吉出兵之日,于是全军提早一天隆重过节,祭拜祖宗,大犒将士;第二天奋勇出征,大获全胜。故而揭氏每年都在五月初四提早过端阳节。
揭立业先生是廉江长山镇六福村人,揭猛的第七十五代裔孙。1985年从戎,在汕头机场空后服役,1988年冬分配到汕头市工作,已育有一子。查明清以来,揭氏仕潮者共有三人,为明嘉靖通判并署海阳令揭鸿、澄海教谕揭楠(均为福建归化人),清乾隆大埔训导揭子治(广东廉江人),但都未见有落籍或后代的居潮记载。为此,似可以说揭立业先生是揭震之后一千一百余年来,第一位回潮定居的揭氏族人。这不能不说是由《揭氏族谱》带来的又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
综上所述,随着《揭氏族谱》的入潮,潮学界获得的可喜信息应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正史记载的史定(揭猛)其人及其令揭阳事,不但得到了无可置疑的证实,而且使我们得以从历史的深度,透彻地了解到当年史定顺应历史潮流,“挈地归汉,收平两粤”,为西汉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今天,我们也正在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当更凸显史定(揭猛)回归大汉的积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启示作用。